院士风采

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校概况 > 院士风采

 


陈俊亮  院士

   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,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,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,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。193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。20世纪60年代为有线600/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,担负研制我国第一颗“东方红”号卫星的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任务,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。80年代参加“六五”时期“DS-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”和“七五”期间“DS-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”的研制工作,主要负责程控交换机诊断程序的研制,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交换机的测试诊断算法。90年代在国内率先从事网络智能化的研究,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,创造性解决了智能网的体系结构、业务生成、软件可靠性及过载控制等关键技术,实现了该系统的产业化并在我国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。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次。现从事网络智能服务领域研究。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,“中国通信”杂志主编。 

 


方滨兴  院士

   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、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。1960年出生于哈尔滨市,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曾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、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、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科技委主任、教授级高工、博导。主要研究包括网络安全、信息内容安全、并行处理、互联网技术等,首先提出了建设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理念,并组织研制、实现了相应的系统,作为第一完成人,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。在信息安全理论方面,将涉及了物理安全、运行安全(网络安全)、数据安全(狭义的信息安全)及内容安全的信息安全概念给出了统一的形式化定义,同时着手提出并研究信息安全属性可计算性的思想。 

 












3A6E8


 

诺曼•比尤利  院士

    加拿大工程院(CAE)院士,加拿大皇家学会(RSC)院士,世界著名无线通信理论研究者,曾获加拿大皇家学会奖牌。比尤利博士作为外国专家局专家受聘于北京邮电大学。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无线通信和应用数学。比尤利教授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(IEEE)会士,英国工程技术学会(IET)会士,曾获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(NSERC) E.W.R.Steacie纪念会士奖。比尤利教授拥有许多国际和国家奖项和奖章,包括:因工程领域的重大国际性贡献获CAE Médaille K.Y. Lo奖章;因工程学或应用科学的杰出贡献获RSC Thomas W. Eadie奖章;因无线通信系统分析、设计和建模研究的突出贡献获IEEE通信协会Edwin Howard Armstrong成就奖;因无线通信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获IEEE加拿大分会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银奖;加拿大电信研究奖(加拿大信息理论学会和女王大学颁发);因无线电通信研究与实践的杰出贡献获IEEE通信协会(Comsoc)RCC技术委员会成就奖;因通信信号处理研究的杰出贡献获IEEE Comsoc SPCE技术委员会成就奖;因衰落信道和分集系统的杰出分析研究工作获IEEE通信协会CTTC奖。他是全球唯一兼获IEEE Edwin Howard Armstrong (调频发明者)成就奖和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(调幅发明者)奖章的学者。他是入选汤森路透科学网ISIHighlyCited.com的学者。 



 张平  院士

中国工程院院士,移动通信专家。1959年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。1990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。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。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,为我国自主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。提出宽带TDD(时分双工)高速移动理论与方法,创建认知无线异构网络组网架构,主持完成我国首个4G TDD重大试验示范工程,自主研制TDD多模测试技术及仪器,填补我国高端测试仪器领域的空白。先后担任国家九七三首席科学家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国际合作咨询委员、信息学部第三、五、六届咨询委员、科技部863网络与通信主题专家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“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”总体组专家、IMT-Advanced 2020(5G)专家组成员、国家第六代移动通信(6G)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专家,《通信学报》主编,IEEE Fellow等。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。获首届“全国创新争先奖”奖章、光华工程科技奖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。教育部首届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“创新研究群体”带头人。




郑厚植  院士

   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物理学专家。1942年出生于江苏省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。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,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 室学术委员会主任,国家“973”计划IT前沿中的量子结构、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。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。在半导体低维物理的系统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。揭示了量子霍耳效应的尺寸效应、量子霍耳电势分布特性,提出和研究了用分裂栅实现准一维电子气的办法和特性。在空穴多体作用诱导的磁阻现象、各类共振隧穿现象、量子霍耳区的磁阻现象及扩散系数、朗道态密度测量和低维激子光谱等方面作出许多有价值的成果。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。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院长。 

 


李德毅  院士 

   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欧亚科学院院士,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。1944年出生于江苏省。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,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·瓦特大学博士学位。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指挥和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,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。李德毅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;最早提出“控制流—数据流”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;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;提出云模型、云变换、云推理、云控制等方法用于不确定性认知和云计算,在智能控制“三级倒立摆动平衡”实验和智能驾驶中取得显著成效。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,获得10项发明专利,发表论文130多篇,出版中文著作5本、英文专著3本。现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。

 

陈良惠  院士

   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。1939年出生于福建省。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,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至今。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,“863”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。现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主任,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、首席科学家,中国工程院信息电子学部副主任,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主任,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院长。

 


王天然  院士

   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技术专家。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。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。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。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技术、大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,是我国机器人和自动化工程技术界的学科带头人之一。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、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、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、一等奖各1项。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,辽宁省科协主席,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。 

 


刘韵洁  院士

    中国工程院院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。1943年出生于山东省。曾主持我国公用数据网、计算机互联网、高速宽带网的设计、建设与经营工作,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打下重要基础;主持设计、建设与运营中国联通“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”,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,为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。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,国家发明专利2项,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9篇,专著7部。现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。 

 


薛其坤  院士

   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材料物理专家。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。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,1990年、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、博士学位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、清华大学教授。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、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。开展了第二代半导体薄膜GaAs、InAs/GaAs量子阱(点)、宽禁带半导体GaN和ZnO 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, 发展完善了III-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;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,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,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、功函数、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;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,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,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。研制了几套低温生长及原子尺度原位检测装置。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。 

 

 

费爱国  院士

    中国工程院院士,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专家。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清江市,198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,2004年于获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。空军研究院某所研究、北京邮电大学双聘教授。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、军委科技委网信领域专家组副组长、空军网信专家咨询委主任。长期从事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。研制了我国首套出口型国家防空指挥信息系统,主持了空军首套网络化区域指挥信息系统等多个军队重大科研项目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,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。出版著作8部。

 

 

陆军  院士

    中国工程院院士,1964年11月生,江苏苏州人。1985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水声专业,获学士学位,198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,获硕士学位。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,研究员。长期从事雷达和预警机领域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制工作,在雷达领域,重点开展三坐标雷达体制研究,攻克频扫体制、阵列天线、全固态发射等关键技术,成功研制国内首型全固态频扫体制雷达。在预警机领域,提出并建立了预警机全开放体系架构,突破综合检测识别、空地协同多源情报综合处理等关键技术,作为总设计师,成功研制首型国产预警机,首型出口型预警机。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。